请点击播放音频在看下面文字 1月27日晚,由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创作,湖北著名播音艺术家柳棣朗读的长诗《致敬武汉人民》,因着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大力推荐,成为朋友圈刷屏之作。
截至目前,这部有声作品在敬一丹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达243万,留言达4756条,而这**诗原作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24小时阅读量高达1500万,光点赞量就超过了55万——武汉人藏在心里的那些话,打动了千万网友。
我们先来听,柳棣的声音,武汉人的声音。
《致敬武汉人民》
作者 刘汉俊
朗读 柳棣
在那个清晨醒来,
我看到了你惊恐的目光,
你不知道病在哪里,毒是什么,祸从何出,
你正准备欢天喜地过年,
正准备装扮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
迎接各地亲朋八方来客。
对那个全国人都还不擅长念完的病毒名字,
武汉人还只会用“嚇倒了”来形容,
不爱夸张的武汉人,
以为是“冇得么事”的感冒。
照样维持这个九省通衢处的畅达,
照样妆扮这个白云黄鹤地的容颜,
照样挤公交挤地铁挤轮渡,
靠勤劳的双手去奋斗去挣一份属于自己的工资,
照样挤商场挤码头挤江汉路挤菜市场,
想让自己过一个好年享受生活的阳光。
当一家家医院发现了异常,
当一个个朋友同事街坊邻居熟人亲人,
被隔离被抬进医院,甚至有人死亡,
武昌这才意识到什么是危险,
汉阳才知道什么叫严峻,
汉口才尝到什么叫“嚇得怕”。
请原谅武汉,他们当初真的是木了、懵了、“苕”了,
没有不怕死的,只有不晓得死的。
未知永远多于已知,险情总是逐步感知,
在猝不及防的病毒面前,
武汉人首先是弱者,是受害者,
是需要同情的可怜人,
他们是我们的父老长辈,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那里的水也流进了我们的血脉。
此刻的武汉,需要的是怀抱,而不是唾沫甚至拳脚。
他们不想传染谁祸害谁,当初的他们只是本能的逃离者,
当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者,
他们选择了停下脚步,
选择了把自己全部封闭在了一座城里,
就像垂危的绝症患者
把自己锁在没有光亮没有呼吸的黑屋。
没有理由,不留后路,此刻,
不知道这个年怎么过,
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他们也思念远方的儿女,想念远方的家……
当他们浏览一个个
关切的关爱的关心的短信的时候,
他们心存感激感念感恩,
当他们看到一条条
搞笑的调侃的揶揄的嘲讽的
**的责怪的谩骂的视频的时候,
他们只能,只能泪往肚子里,咽。
武汉人不怕面对困难与凶险,
怕的是没有理解与同情。
武汉人不怕做出割舍与牺牲,
怕的是没有光亮与温度。
为了全国的安宁,为了春节的祥和,
他们依然选择了悲壮!
动车上休息的钟南山院士
悲壮不会悲惨,更不是悲剧,
中国人民,将记住你们的伟大,
人类历史,将载入你们的崇高!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
有一批战士,叫白衣战士,
有一种精神,叫科学精神,
有一颗信心,叫万众一心。
当中南海的关切传导到武汉三镇,
当全国各地的力量汇聚到长江两岸,
相信武汉,相信武汉人民!
相信中国,相信中国人民!
让我们在这寒冷的冬季,
伸出我们温暖的援手——
挺住,武汉!加油,中国人民!
奋起,我不倒的中国!
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了刘汉俊和柳棣。
创作者刘汉俊
01有些**对武汉人不公平
刘汉俊祖籍湖北赤壁,幼时在汉阳生活,后在赤壁、咸宁长大,在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在长航工作,后来又在武汉大学就读,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
因为在中宣部负责舆情工作,刘汉俊一直密切关注着武汉疫情背后的舆情发展,他早早便发现,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对武汉、对湖北不公平的评论甚至攻击, “我当时就觉得,如果让这种**铺天盖地,不仅是对武汉人、湖北人的不公平,也不利于防控疫情工作的推进,会激化**矛盾。”
即便抛开自己的家乡情缘,刘汉俊也认为,武汉人、湖北人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受害者, “不应该因此而攻击武汉人,好像‘武汉’成了病毒的代名词。”
“我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武汉人,也是一个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我应该发声,为武汉人说话。”刘汉俊选择了写诗。
1月23日下午,在行驶的车上,刘汉俊打开电脑,刚写下第一句话“在那个清晨醒来,我看到你惊恐的目光”,眼泪就“唰”地流了下来,“这些天一直在牵挂湖北,情感已经非常浓烈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不到一个小时,《致敬武汉人民》便创作完毕,一气呵成,字字戳心。
这**诗最先发表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4小时内的阅读量高达1500万,目前点赞量也已超过55万。刘汉俊看到数据的那一刻就知道,“这首诗击中了很多人的心弦,我判断,其中有很多读者来自湖北地区。”
通过网友们的二次传播,《致敬武汉人民》被多位艺术家和诗歌爱好者朗诵,在多个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迅速扩散。刘汉俊也看到了由敬一丹转发的柳棣朗诵版,他感谢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厚爱,“写的好不好已经是次要的了,能产生这么大影响,说明它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02湖北父老乡亲做的非常好
《致敬武汉人民》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饱含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今年春节,刘汉俊原计划回汉过年,车票都买好了,却被居住在汉口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的连环电话“劝退”, “他们坚决不让我回来,而且表示他们响应省里市里的号召,要留在武汉、留在家里过年。”
刘汉俊非常感动,他深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哪儿有父母不想和子女一起过年的,“但他们为了我的安全,为了服从大局而忍痛割爱, 他们身上这种割舍和牺牲的精神,与所有的湖北父母、天下父母一样,这种伟大让我肃然起敬、铭记在心。”所以刘汉俊写下这样的诗句:“他们也思念远方的儿女,想念远方的家”“武汉人不怕做出割舍与牺牲”,写得自己泪流满面。正是这种情感共鸣,让许多读者、听众流下热泪。
刘汉俊借楚天都市报为家乡人民加油,祝愿湖北、武汉情况尽快好起来,“现在防控疫情工作是全国总动员,总**高度关心疫区人民健康和工作进展,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都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与病魔作斗争的又一次壮举,一定要取得斗争的胜利。信心比黄金重要,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同时,刘汉俊也想对目前滞留在**省市的乡亲们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被视为潜在的病毒传播者,外地的朋友对我们有所警戒,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也要设身处地地想,以积极、平和、坦诚的心态,多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帮助,相信各地党组织和政府会落实中央要求,以大局为重的。”
刘汉俊在诗里写道, “相信武汉,相信中国,一个描伤口如花朵的国度,一个抬泪眼望远方的民族,不会被打败。”他认为,身处风暴中心、遭受折磨的武汉人心头是有伤口的,只不过, “武汉人有泪,但武汉人不哭。”
朗诵者柳棣“ 听了开头就想哭” 柳棣和敬一丹是大学同学、同宿舍的挚友,也是地道的武汉人。她希望全国人民都能通过《致敬武汉人民》这个作品,听听武汉人的声音。
03录音时眼泪止不住地流
1952年出生于武汉的柳棣是著名的湖北“好声音”,她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播音专业,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在其职业生涯中,她曾荣获全国首届最佳播音奖等诸多荣誉,参与主持、配音、解说、导演的百多部集专题片、长纪录片、译制片曾获国家级各类奖项。
柳棣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第一次看到《致敬武汉人民》这部作品时, 她的激动溢于言表,因为字里行间都是武汉人的心声。
“疫情来的太突然太猛烈,所有人对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像那首诗里写的:木了,懵了,苕了。”柳棣动情地说,面对疫情,武汉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并没有得到每个人的理解,甚至也受到了一些委屈,“ 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心里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城市发声,我们选择守住了自己的城市,守住了自己的良心。”
身为一个与移动互联时代同步的播音人,柳棣这些年在网络上发表了大量有声作品,拥有无数年轻粉丝。于她而言,只要有手机,哪里都是录音棚。
柳棣透露,《致敬武汉人民》这首作品她一共录制了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与人合作朗诵,第二个版本是被敬一丹隆重推荐的个人朗诵版。她坦言,自己在第一个版本中的表现不够好,“后来疫情逐渐变得复杂,越来越多的信息被传递出来,我的心情也逐渐沉重起来,此时再重新读这首诗,感受已经完全不同了,我决定重新录一次。”
在第二次的录制中,情绪浓烈到极致的柳棣一气呵成,一遍就录制完成。“我有好些地方都哽咽了,但我不想停下来,当时我是什么情感,我就用什么情感去诠释。朗诵时眼泪就顺着我的眼角往下流,我就拿手一擦,也不停,就这么一口气读了下来。”
04大家都来听武汉的声音
柳棣完成录音后,将作品发给了一位大学同学,随后被更多同窗看到,其中就包括敬一丹。“我们是室友,有一个208宿舍的小群,还有一个班级大群,敬一丹在群里看到作品后立刻就转发了。”
柳棣声音里的真情实感,被网友精准接收 。在敬一丹社交平台的留言区,网友们无不为这部作品的文字和声音所打动,很多人坦言,刚听了开头几句就忍不住落泪了。
柳棣也从敬一丹处获悉,作品在几个平台发布后点击量惊人,而且网友留言都非常正能量,“ 我看到这些留言也觉得很温暖。疫情来了,就应该万众一心,互相理解,不要互相谩骂。不管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老百姓之间,老百姓与政府专家之间,都需要彼此理解。我们对疫情的认知都在逐步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大家要互相理解,不要把怨气撒在别人身上。”
柳棣告诉记者,敬一丹给她发来消息,“《今夜,听武汉老同学的声音》的推文浏览量目前阅读量已达243万,留言达4756条。”
网友的暖心反馈,让柳棣倍觉欣慰,“这说明全国都在关注武汉,都想听来自武汉的声音,而小敬同学在里面发表的评论,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05年夜饭就吃了一盘饺子
和绝大多数武汉人一样,柳棣也和老伴儿留守在武汉,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而她的独生女儿定居在广州,原本要举家回汉过年,却因为疫情无奈退票。“大年三十晚上,我和老伴一人就吃了一盘饺子,还把孩子一家的照片放在餐桌上,陪着我们老两口,这就当做全家人一起过大年了。”
留守武汉的日子里,柳棣给自己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声音录制正能量作品,通过网络传递温暖。“网上一些消极、抵触的东西传播得很快,但我们还是需要有正能量的东西的,只有万众一心,我们才能度过这次难关。”
在《致敬武汉人民》中,有一句话让柳棣分外动容,“此刻的武汉,需要的是怀抱,而不是唾沫甚至拳脚。”而这也是她最想对湖北省以外的同胞想说的话,“请大家善待湖北人,这不是我们湖北人的错。”
来源: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