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自从当了教师,就免不了与学生打交道。事实上,学生工作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成功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与学生关系良好,相互信任。一个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师生关系,的确是越来越难处理了。 新教师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由于大家都不熟悉,所以最初的一段时间基本是相安无事的。通常情况之下,双方都会相互地试探一下。学生有时会有两三个人率先发难,出一些难题让教师解决,如果教师显示出强大实力的话,学生们自然收敛起虚浮,认真对待教师;若是教师被试探出来“营寨空虚”,那么学生不久便会大举进攻,教师势必一时抵挡不住,迅速败下阵来。 有些教师会选择先下手为强,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如果接手的新班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会在遭遇战中,振作精神,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一些临时代课的教师,通常会做这种选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劈上三板斧再说,等到学生探明虚实,早已得胜回营,圆满完成代课任务了。 还有一些老师则根本不给学生接近的机会,冷若冰霜,从不跟学生拉家常,上完课就走,若有学生溺战,高悬免战牌,不与学生正面接触,不找学生谈心,不暴露自己真实想法,总之,不跟你战斗。你若不守纪律,我不与你交锋,回马便走,你若追上来,旁边自有班主任出来接住与你厮杀。对于一些副科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常用策略。 一个班级教的时间长了,师生双方知根知底了,便进入了持久战。有时候教师运气好,会碰到一个比较“弱”一些的班级,学生天生老实的居多,战斗力太差,教师不费什么力气便全部拿下。学生被拿下之后也没有“造反”的念头,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班级工作也不一定突出,然而很稳定,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教师很省力。遗憾的是,从千千万万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来看,这样的班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能有人会问了,在你眼里,师生就是对立面,动不动就交战,你的教育观有问题。请不要着急。教育观的问题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的。爱学生当然是基础,我从未否认。但是,爱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去看看天底下的母亲,有多少因为不恰当的爱反而给子女造成了成长的障碍的?今天,我有爱国壮志,便手执大刀长矛向洋枪洋炮冲过去,人家会赞扬你吗?因此,打仗讲究兵法,教育需要策略,好心更要办好事。 从兵法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兵法作为古代军事行为中的一般原则,其适用范围早已经不限于作战,这一点从《孙子兵法》即可得到例证。兵法之所以受人推崇,主要是因为兵法揭示了人世间很多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不仅正确,而且珍贵。坦率来说,教育是允许犯错的,而作战是不允许犯错的,一旦犯错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因此,用兵法的原则来指导教育问题,其实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教师与学生天生就是两个阵营的人,教师对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传统教育学告诉我们,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群体自身;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群体,教师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师也有影响,教师对学生有控制,学生对教师也有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其实本书探讨的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如何做得更高明、最终取得教育主动权的问题。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也不是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对手,其实是真正体现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不重视学生而栽在学生手里的教师可太多了! 禅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公案叫做《他不是我》,故事是这样的: 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道元看到尽管骄阳当 空,老和尚却没带斗笠,全身汗水淋淋的专心工作着,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赤日炎炎,热浪逼人,连廊荫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况酷日下的古稀老人呢?年轻的留学僧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趋前探问: “请问老师父今年贵庚?” 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 “老衲今年6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