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该是轻松的
期中考试了,今天又只有一节课,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已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了该做的复习工作,按照赵翼的说法: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而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该做的做了,结果也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今天应该是轻松的。今天上复习课提到了“求同存异”,联系前几日教育教学想起了《周易》里的同人卦。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和自己平等地位的人,就应该做到和而不同。不过同人卦的同人是讲与人和同,不是和而不同的“同”,不是同流合污的同,而是异中之同,是建立在包容宽容基础上的同。《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韩康伯注曰:否则思通,人人同志;故可以出门同人,不谋而合。可见,同人是否闭之后的通而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交而合志。
卦辞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古代一个国家的中心地区称为国,国之外称为郊,郊外称为野。因此,同人于野就是与人和同要胸怀宽广,不要过于狭隘,要广泛地合同,如此,才能做到亨通,才有利于涉越大川,才有利于君子守持正道。
我们再看彖传,同人卦之所以叫同人,是因为,此卦有柔顺者得正守中(六二),又能上应刚健者(九五)之象。可见,同人之道是坤顺之性(柔)与乾健之德的有机结合。只有柔顺,难免为同而同、同流合污之忧;只有刚健,又难免刚动躁进、难于和同之嫌。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厚德载物,和同于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乾行”,就是强调柔而能刚。柔而能刚,则既能柔顺宽容,又能刚健有为,主动与人和同。王弼《周易注》解释说:“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也。”这说明,“同人于野”之所以能行,既要有六二之柔的德性基础,又有九五之刚的主动进取,二者缺一不可。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是解释卦辞“利君子贞”的涵义。金景芳先生说;\" 文明指内卦之德,刚健指九五之德,中正指六二与九五两爻居中得正而相应。刚健则无私,文明则烛理,中正则无偏。三者俱有,便是“君子正”了。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会与天下交通,天下人自然会与之相和同。”
同人之道是求同存异,是异同之和。象传说: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辨物意即区分辨别人类群体及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可见,类族辨物强调的是异中求同。清人李光地指出:“虽大同之中,各从其类,自由区别。故上下有等,亲疏有杀,人之智愚善恶有分2,物之贵贱精粗有品。类而辩之,各得其分,乃所以大同也。”这说明,同人之同,是辨其分位,析其品级,于众异之中求得大同。
在《周易》中,除了同人卦《象传》明确强调了求同存异之道外,睽卦《象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君子在这种卦象中同样能得到求同存异的启示。但这种求同存异,不是“类族辨物”,即异中求同;而是“以同而异”,也就是“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可见,虽然两卦和合同异的目的一致,但因卦象所反映的客观情势不同,追求和合的进向也有所别。同人卦意在“和同”,所以强调从异中求同;睽卦意在“合睽”,所以强调同中存异。异中求同,须用“类族辨物”之法;同中存异,须用交感合志之方。如睽卦《彖传》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总之,无论是异中求同,还是同中存异,“同”都不是“君子和而不同”之“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之“和”,也就是同异之“和”。从处世的层面说,它提示人们,与人交往,或在社会上讨生活,都需要求同存异,但“求同”不是叫人同流合污,结党营私,乃是叫人于存在着的差别中求同,用哲学的术语说,这样的同可以称之为“多样性的统一”。当然谋求这样的统一,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须根据客观形势而定,或者从分辨差别入手,审异求同;或者从把握情理入手,同中存异。这也就是唯变所适。
同人一卦六爻,集中讨论了审异求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学者说,这一卦,内卦由同而异,外卦由异而同。可见它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处异求同的方法原则。先看由同而异。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初九,出门就能与人同,当然无所咎。王弼注曰:“居同人之始,为同人之首者也。无应于上,心无系吝,通夫大同,出门皆同,故曰同人于门也。出门同人,谁与为咎?”
六二,本来柔得位得中而与九五正应,有相同之义,是好的。但在同人卦中,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势之中却不好。六二同于自己所系应的九五,它同的范围有了局限,不如初九无所系应,同的范围广,所以初九无咎而六二吝。
九三爻辞的意思是,埋伏军队于从草之中,登山高陵四处察看,三年过去了仍不敢交战。九三处下卦之极,下乘六二,上无应与。且“九三以刚爻居阳位,过于刚强,又不得中位,不知执守中道。九三意欲夺取九五的正应六二,以与自己相亲比、相和同。但是,九三理不直、气不壮,不便公然行动,只埋伏兵戎于林莽之中,伺机而动,所以说伏戎于莽。又偶尔登上高陵四处顾望,如此过了三年,仍未采取行动,因此爻辞不言凶。但所作所为与和同之道相去甚远。这说明,和同之道,不可以用强,用强则难免相争,不但不能和同,反而有可能兵戎相见。虽然兴师动众,其结果仍然是徒劳无益。
同人内卦,初爻出门与人和同得无咎,六二不出门与人和同得吝,九三与人争友,虽未明言吉凶,但结果必然徒劳无益。如果抛开初九不说,那么,六二之吝,在于自我局限,自己束缚自己的视野;九三之争,在于不能类族辨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同是在纷争中建立,在磨合中求得的。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九四爻辞,高踞城墙之上,又咷自退不能进攻。《周易正义》云:“刚不中正,又无应与,亦欲同于六二,而为三所隔,故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刚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则是能改过而得吉也。”
九五爻辞意思是,与人和同,先痛哭号咷,后来欣喜欢笑,大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遇会合。王弼《周易注》曰:“近隔乎二刚,未获厥志,是以先号咷也。居中处尊,站必克胜,故后笑也。”同人卦九五与六二正应,最有条件与人和同,但中间隔有九三、九四两阳爻,它们或伏戎于莽,或乘其墉,都想不惜兵戎相见来与六二相和。所以,九五爻辞有先号咷之象。但因本身既中且正,又居尊位,故而能用其强直(乾行),战胜对手,完成与六二的和同。可见,由异而同是一条艰苦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付出战争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扫除障碍,实现和同。
上九,同人于郊,即在邑外与人和同。这样的和同,可得无悔。金景芳先生说:“郊近于野,上九爻辞讲同人于郊,有无私的意思,但未达到至公大同的程度,所以不能得吉,不过无悔而已。”《象传》所谓:“同人于郊,志未得也。”志未得也是指求天下至公大同(即同人于野)之志未得实现。这说明,真正的普世的和同是很难实现的,卦辞“和同于野”不过是和同之道的一种理想境界罢了。但就同人六爻而言,虽“同人于野”难于实现,退而求诸“同人于郊”也是难能可贵的。
与内卦相比,同人外卦,九四困而知反,九五先战后和,上九同人于郊,可谓由异而同。但就总体而言,这一卦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与人和同的过程,是认识并认可差别的过程,只有认识并认可了差别,才能尊重个性,求得统一。如卦中的九三(包括“乘其墉”之时的九四)之所以敢于冒动兵的危险,就在于它们起初并不知道个性的可贵,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心思意念与人和同。这样做,结果自然是非但不能和同,还会招致新的矛盾。九四困而知反,可谓明智。与它们相比,九五算是通晓和同之道。虽然它也不可避免使用武力,但因它的和同不是出于一己之偏,而是出于中正无私(乾行),所以终能成就和同之道。
在这一卦中,最值得深思、也最有警示意义的是初九和六二两爻。初九“同人于门”仅获无咎,其中必有奥义。它说明,初九之同是差异尚未展开的同,虽然一个“出”字多少表现了广泛和同的倾向,但差异尚未展开的和同经不起考验,也难保不会流于同流合污。所以,爻辞只说“无咎”,意在提示人们万万不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和同上而不知进取。六二在同人中为惟一的阴爻,上有九五正应,又有三、四献媚,应该说吉无不利了,但恰恰相反,其结果是“吝”。这说明,越是在自己出于有利环境中的时候,越是要心胸开阔,广泛和同。如果自持优势,片面和同,必有遗憾。 支持教育资讯,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