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教师 发表于 2010-10-1 20:54:32

【闲人说教(5)】    学案

【闲人说教(5)】    学案




月底了,学校教导处又该检查老师们的教案了。
我有好几年的教案都被教导处收去存档了,害得我自己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备课,旧教案的参考功能被剥夺了。
现在,老师的备课几乎与写教案等同起来了。顾名思义,教案,当然是为老师教课准备的案例。年复一年的,每年写教案成了老师们的常规工作,检查教案也就成了教导处的常规工作了。
对于教龄较长的老师来说,写教案有时真的成了一件机械劳动,那些教材内容了然如胸,什么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的,都要重复的抄写,而真正的对教材的把握,应该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是事先在教案上预演的。因此,教案在教学中的功能就有些值得怀疑了?


教案的立足点在于“教”:教知识、教方法、教学生等。可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是把知识、方法当作一批批物品,把学生当作一只只口袋,只需要将“物品”往“口袋”里面装就成了吗?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远非那么简单!
只要对于有一定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的抗拒与融合的过程。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新经验与旧经验通过“同化、顺应”两个阶段慢慢建构到其知识结构——图式之中的。
以此看来,老师的“教”实际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先由就知识“同化”了新知识,才能通过“顺应”新知识重新建构起其知识结构。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非知识为教学的中心。
教是为了学,教室真正的功能应该是学堂,教案也就应该转换为学案了。这才是教师备课的重点所在!


本学年我代补校的唯一一个文科补习班数学。数学的教学就不再受到数学组的约束而成了我的独立王国了,我可以在这个班的数学教学中“为所欲为”了。
首先,我改换了数十年一贯制的备课写教案制度为写学案制度。
在印刷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写的学案都印成了活页纸,课前发给学生。于是,学生知道了今天老师要讲什么课,知识点、例题、方法,还有课上的练习。学生可以先预习一下,将觉得会的例题练习先做一做,找到了自己的薄弱处,静等老师来与之讨论研究。
学生学之前,心里有数有底气。老师呢?有时我未讲课之前就收取一部分学案看一看改一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不需要到课堂上去喋喋不休?哪些是学生掌握最差的,需要老师到课堂上作为重点讨论的?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在不同的教学研究家们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而在我们这些实践者头脑中,学生不配合的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而教的内容与考试要求不合拍的教也是白搭。
历来都是教、学、考相依相偎,不可分离。会考,才是短期教学的目的。
考靠什么?靠做。
秉承“知行合一”传统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主张是“教学做合一”。教为了学,学需要做。于是,学案中将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是不是将更能够体现陶先生的教育观点?


近两个月的试用,效果如何?
自我感觉——良好!
与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起来,脱离了机械乏味的抄写教案之苦,没有了在黑板上抄例题写得手酸的感觉。我看到学生也没有了那种抄笔记就听不好课、想好好听课又作不了笔记的矛盾。
我节约出了抄题的时间,学生减少了看不清黑板做不好笔记的烦恼。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学后,学生深入研究的精力也足了。辅导课上,不少学生在探讨解题的多种途径与最佳方法,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学生的作业质量在提高。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古老的课题,传统与现代在此问题上观点不断的花样翻新,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进步、教学思想的变迁。但这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牢牢的抓住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这个主题,教师的教才能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的真谛也就会有所体现。
教案向学案的转换,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方式变化,实际上是一种角色的变化。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上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更能设身处地、更能体会学习者的心理?是不是更能体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虽然,在多媒体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纸质教案也在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教案的一种新形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但课件上的东西和备课本上的一样,大多是死板的知识,绝难有活生生的学生的参与。电光一闪之下,那些学习材料、经验总结等将如同过眼云烟,消遁于无形。而短暂的思维火花,闪过之后,必将是一片茫然。发给学生手上的学案,有了学生的心血浇灌,才是真实的所在。看了想了做了听了,还留着备份,心中是不是踏实多了?

                                                                                          2010年9月30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人说教(5)】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