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别都 发表于 2010-4-16 22:30:13

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树立崇高目标,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合乎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生动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案了。
实际上,教师在上课前都是要备课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初级的教学设计,然而,传统教学中的备课主要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主,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凭借各人的经验,缺乏科学依据。简单地说,教学设计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媒体设置等等),进行预先筹划,精心构造,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
所以,教学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目前,“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它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是教师勾划课堂教学的结构、进程、节奏,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过去一般称之为备课。现在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教学设计”,是因为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成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使学生最终能自行地把校正机制引入学习中去。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使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自觉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来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围绕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和尝试体验来运用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由于许多教学理论在研究和形成过程中,都有其侧重,并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教材本身的特征以及教师的个性特征来设计教学,体现个性化、多样化、最优化的特点。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不重复性的特征。一旦发生过,我们将无法再次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学生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历史,才能懂得它的真谛,进而启迪明智。让学生在最大限度内去感知历史,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体历史情景是摆在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网络、多媒体出现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运用网络、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可以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像、动画、数字、电影于一体,实现课堂教学中网络、多媒体系统、高效的组合。它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最大限度地还历史原貌,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比拟的,它既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有序、合理,又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高昂。“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诚然,只有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探究历史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一,学生因素。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对学生的了解更加重要。我们必须想办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情况。这是我们进行灵活机动的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前提。某一种方法,虽然适用于这一部分学生,但却不能适应另外一部分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教学设计,在“探究式学习”式的教学中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教师因素。教师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制约作用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比如,有的教师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绘声绘色,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有的教师善于制作和演示教具,力求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和史实;有的则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学生通过读、议、练、讲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力求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形成每位老师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者今年夏天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理念的培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更能发挥自己的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制成网页,供学生在课余浏览,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教学环境和设备因素。这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在常规教具方面的配置(教学挂图、模型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尽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素材(比如历史事件、人物、文物图片、纪录片或者比较真实的影视作品的片断等),让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体现发现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目前,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放映一些影片片断来增强感染力。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学设计的分类和主要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许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了许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分类是为研究教学设计服务的。

按照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设计分为三大类: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知识结构教学模式、讲解讲述模式等。

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模式、习题演练模式、讨论辩论模式、研究性学习等。

3)以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参观访问、讲解讲述模式等。

按照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可以分为:

1)教师主导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十分明显,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性较强。学生主要按照教师的设计程序活动。比如:讲述讲解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

2)学生自主型:讨论辩论模式、参观调查访问模式等。

3)师生共同构建型:发现式教学模式。

按照对教材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1)单元教学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创造了以某一章或单元为主要单位的教学模式。

2)专题教学模式:这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第二轮复习通常采用的方法。

以上这些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一定只采用其中的某一种,我们可以进行整合和再创造。

四、“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 情感+思维教学模式: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引导学生观看投影仪上给出的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图,讲述有关圆明园的材料:

百年经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最初是明代的一个故园,清朝康熙帝时,赐给了第四子胤禛,后来胤禛即位,把圆明园作为处理政务的一个地方。从那时起,经过清代六代帝王、150多年的营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美和壮观的皇家园林。园明三园的总面积约为5200亩,比现存的颐和园大850亩。园中有100多个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在山环水抱之中,景色十分宜人。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珍品,铜瓷古玩。在长春园里,有一片西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其中包括人们所熟悉的“大水法”和“远瀛观”。这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工匠建造的。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一场空前的浩劫: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开始了对这所“万园之园”的洗劫。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的报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英法联军到底从圆明园抢走了多少宝物,是无法估算的。

圆明园被焚毁: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行,英国首相巴麦尊批准了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的计划:焚毁圆明园。并且说,如果北京皇宫遭遇到同样的命运,我会同样十分高兴。从10月18日开始,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

在阅读了材料之后,引导学生思考:

1.有人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偶然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你能讲一讲这次战争的简单经过吗?

3.为什么英法联军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之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有何危害?

5.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哪些联系?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震撼,从而带着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去积极探究,比一般的提问或者分析问题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案例2] 发现式教学模式

仍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讲授其原因时,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出了下面一些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材料二: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地区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广西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并依法将其处死。这就是“马神甫事件”,或者被称为“西林教案”。

材料三: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过。但已过期。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船上逮捕了两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这本是中国的内政,即使是按照不平等条约,英国领事也不能过问。但是,英国驻广州代理理事巴夏礼,却要求中国广州当局释放人犯,向英国赔礼道歉。并捏造说,中国水师在捕人时,曾扯落了英国国旗,侮辱了大英帝国的尊严。并以此为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战争。

问题1:根据相关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读图:第4页《鸦片战争形势图》,第7页《割占香港示意图》,第11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第13页《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示意图》,第14页《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问题2:简要叙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并分析列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进攻路线和地点的异同。

问题3:对香港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

问题4: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扩展和深入的范围。

问题5:俄国和英法美相比,其侵略意图和特点有哪些不同?探究导致不同的因素。

阅读《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问题6: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问题7:综合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在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但课堂教学的起点较高,对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不太适用。

俗话说的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始有终。一节新课刚学完,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掌握的知识是零星的、散乱的,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能把握历史线索,弄清知识结构,当然也就看不清这课历史的“庐山”真面目。为了学有所行,加深学生印象,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笔者在讲完新课后,常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整节课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无常法,贵在得法。”每位教师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根据实际设计出许多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案来,与时俱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