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优化条件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内容学情化
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教师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不能回答致使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也不能低看学生水平,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动将陷入“钝化”状态;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所选的资源要素也要符合学生的实情,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之,教学设计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利用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课堂教学设计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从而激活“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最有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现代研究表明: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提倡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设计。老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盐类水解》时,首先由“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盐的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疑:要想知道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经过学生实验,得到实验结果:NaCl溶液显中性,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又设计了一组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4)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5)总结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接近目标 盐类水解的实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探索,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如加碘盐、维生素的摄取、食品中的添加剂、废旧电池的收集与处理、水体污染、新能源的开发等等。在教学设计时,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同时,也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卤素》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入了“加碘盐”,设计的问题如下:(1)加碘盐中加入含有碘元素的物质是什么?(2)如何证明一袋食盐是加碘盐?(3)如何正确使用加碘盐?(3)加碘盐应如何保存?(3)如何测定加碘盐中碘的含量?(4)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人类补碘的途径有哪些?由于这些内容贴近同学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教学效果好。
(四)教学内容探究化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的灵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开展实验设计,开发实验功能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将实验室制得的乙炔通入溴水溶液中,现象是橙色褪去,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在教学设计中,我不是仅仅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将结论教给同学,而是先引导同学作理论分析:①乙炔气体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有哪些?②导致溶液褪色的因素有哪些?③如何验证、除去并除尽杂质?④提出乙炔与溴反应类型的假说;其次,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最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最后一致通过如下的实验方案:
(1)气体 → CuSO4溶液 →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 溴水
(2)测定反应前后溴水溶液的pH。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同学思维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反思化
? 这里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包含教学反思,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学反思应注重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细节的反思,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对情景设计加以适当的评注,对学习方式、实践过程或教学成果作适当的评述等。教学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有感而发,求精求实是基本的原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