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飞去的黄蜂
作者:黄沙子(湖北)在它飞走之后,说它的嗡嗡声
如何巨大显然有些夸张
营地附近最主要的树
是身材矮小的小叶榆杨
这些树外形匀称,有时候沙沙作响
但远不及一只黄蜂,它瞬间完成的
短途旅行让我们看到了柯尔山受到祝福的剖面
我们已在此度过两夜
面前的任何一些枯叶,一些甜风
都高过我们的希望与经验
我们甚至在黄蜂飞过的时候停止了赞叹
好长一段时间后我们才能从
黄蜂翅膀所造成的轻微震动和它不断的嗡嗡声中
转过身来,我看到妻子那疲惫
苍白、幸福的脸
[赏析:范小雅] 黄沙子的这首诗我读了好多遍,好多遍我都停留在他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里,欣喜,和满心的安慰。不能不说,他是一个懂得驾驭语言,并不断让自己的语言生出翅膀的人。
大多数时候,我读一首诗,会期待这首诗能带给我一点什么:节奏的叠宕起伏,独特的个人发现,或是富有个性的语言魅力。如果读下来一样都没有得到满足,我会称之为垃圾。黄沙子的这首诗,完全满足了我这三方面的需求。
从这首诗里可以发现,黄沙子非常善于使用技巧,并且能将技巧用得不露痕迹。他会先从一个点写起,一个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看似和标题关联不大的点,然后慢慢切入到他要表达的正题,或更多的面。这样安排无形中给了读者很大的期待和引诱。有人说,诗最好是浑然天成,不要谈什么技巧。让我们来听听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吧:我相信技巧,它是对一个人的真诚的考验(庞德语);大多数人只能欣赏诗歌中的情感,只有一部分人才能够鉴赏这些诗歌技巧的卓越(艾略特语)。一首诗如果不运用一些技巧,如果不做一些精心的布置安排,它怎么能令读到它的人怦然心动?并感到有别于其它的诗歌?
我有时想,一首诗歌解决了语言上的问题,那还是初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需要阅历,需要丰厚的经验作为底蕴。这首诗的这一部分,令人惊叹:
但远不及一只黄蜂,它瞬间完成的
短途旅行让我们看到了柯尔山受到祝福的剖面
我们已在此度过两夜
面前的任何一些枯叶,一些甜风
都高过我们的希望与经验
一首诗将会写成什么样子?在下笔之前,谁也无法料到,但是一旦找准感觉之后,一旦抓住某个目标之后,这种黑暗之中的摸索,这盘梦境里变幻一般的棋局,就生出些许的亮光,和隐隐约约的方向来。我相信黄沙子越写到后面,心里越敞亮起来,越感到说不出的满足。因为作为读者,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表达上的喜悦,心灵上的安慰。
黄沙子还有一点令我称赞,他可以把一首诗的结尾处理得水到渠成,象熨斗熨过的那般贴切,和自然。这是我多么羡慕,并偷学不来的本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无限创造诗歌的可能,而这种可能,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毫无疑问,黄沙子这些都具备了,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早就听说了云梦诗人范小雅,真的很佩服的
:handshake:handshake 支持教育资讯,赞一个
页:
[1]